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本文內容來自
馥林中醫診所 吳堯智院長
你也有黑眼圈的困擾嗎?
黑眼圈的成因有很多,包括:
黑色素型
先天體質容易有黑色素的沉積,或是在炎症之後(如:異位性皮膚炎、濕疹、經常揉眼睛)產生黑色素的過度沉積。長時間的日曬也有可能引起。
黑色素型的黑眼圈,一般會圍繞著眼周(上下眼皮都有),有如熊貓眼。
血管型
由於眼周的壓力過高,眼周皮下的動脈無法有效輸送帶有氧氣和養分的血液,造成眼周皮下組織缺氧;同時,靜脈血液也因為回流不暢而引起淤塞,形成黑眼圈。
眼周壓力過高的原因包括:用眼過度、長期熬夜,還有過敏性鼻炎等疾病的慢性發炎,也會造成鼻腔內的壓力大,進一步影響眼頭附近的血流循環。
大哭一場、攝取過多鹽分等各種原因的眼周水腫,也會暫時性地引起眼周血流淤塞較為明顯。
血管型的黑眼圈,通常會在眼頭、眼下形成。
結構型
主要是由於眼周在外觀上凹陷或不平整所引起,例如先天性眼窩較凹、淚溝太深等。膠原蛋白流失、老化等產生的細紋,也會加深眼周陰影。
結構型的黑眼圈,通常在凹陷處最明顯。
混合型
大部分人的黑眼圈都不是單一原因引起,而是多種因素混合而形成。
若你的黑眼圈屬於血管型,可以參考以下方法,趕走黑眼圈、消除倦容!
一、熱敷
使用熱毛巾,或是將手部搓熱、使用手部的溫度,適當地熱敷眼周、促進血液循環。
二、穴道按摩
按摩穴道,舒緩眼周壓力、改善眼周血流不暢的問題。
睛明穴
位於內側眼角的上方一點點、眼眶骨頭的邊緣有一凹陷處,按壓有痠脹感,該處即穴位。
承泣穴
眼睛直視前方,並從瞳孔畫一條垂直線;垂直線和眼眶下緣的交界處,即穴位。
瞳子髎穴
位於眼尾、眼眶骨頭的邊緣有一凹陷處,按壓有痠脹感,該處即穴位。
攢竹穴
眉頭有一處骨頭的凹陷,按壓有痠脹感,該處即穴位。
魚腰穴
眼睛直視前方,並從瞳孔畫一條垂直線;垂直線和眉毛的交界處,即穴位(大約在眉毛的正中央)。
絲竹空穴
眉梢(眉尾)有一處骨頭的凹陷,按壓有痠脹感,該處即穴位。
太陽穴
從眼尾和眉尾之間,向後推移約一個指幅的寬度,可以感受到一凹陷處,即穴位。
以上穴位,分別按壓 10-20 下。按壓時,需心平氣緩、力道溫和,以避免用力過猛造成眼周組織的傷害。
同時,也建議配合呼吸。先將手指輕放在穴位上,接著閉上雙眼,慢慢地吸一口氣,再慢慢地吐氣;並在吐氣的過程中,緩緩地對穴位施加力道,讓自己感覺愈來愈酸、酸到快痛起來之前就別再加重力道囉!維持著這個力道,直到該次吐氣完畢。此為一個循環。
每個穴位都重複這個循環 10-20 次,再換下一個穴位。兩邊可以同時做。
接著,從睛明穴開始,用無名指的指腹,沿著眼眶下緣輕壓並向外推移,經過承泣、瞳子髎,最後抵達太陽穴。此動作進行 10-20 下。(有眼下黑眼圈者,必做)
再換到眼周的上半部,從眉頭的攢竹穴開始,用中指或無名指的指腹,沿著眉稜骨(大約等於眉毛的位置)輕壓並向外推移,經過魚腰、絲竹空穴,最後抵達太陽穴。同樣進行 10-20 下。
也可以使用 Volta™ 繃繃棒 取代雙手,不但自帶 42 ℃ 的溫敷效果,還有 360 度鑽石切面的滾輪,能更貼合肌膚、避免眼周肌膚拉扯,並針對穴位深層按摩,使用起來更舒服、輕鬆不費力。
三、眼球運動
轉動眼球,以活動、伸展眼球附近較少用到的肌肉。
作法:
1. 慣用手的手臂伸直,用指尖在眼前畫一個大圓圈。平躺、坐姿、站姿皆可。
2. 軀幹和頭頸部保持不動的姿勢下,眼球盡可能地跟著指尖移動,此時眼周的肌肉應該像四肢在拉筋時一樣,會感受到痠、緊。
3. 畫兩次大圓圈以後,換另一隻手再畫兩次。
透過以上三個方法,可以減輕眼周壓力、舒緩眼周血流不暢、改善黑眼圈(血管型);但請記得,還是要配合正確的用眼習慣,例如用眼 30 分鐘、休息 10 分鐘,避免眼睛疲勞,才是根本之道喔!